HI,下午好,新媒云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2-302
请扫码咨询

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020-05-07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

后世很多儒生都是秉承着格尽天下物而后致知的学习路径,按照这个路径学习还真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在年轻时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并未格出什么东西,自己更是大病一场。

后来王阳明提出了“心学”的理论,他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人人本来都是圣人,生来都是“心如明镜”,只不过后天沾染了不同程度的尘埃,“致知”无需向外求,向内求,擦拭干净自己内心的“明镜即可”。

就如唐代的神秀大师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王阳明的“心学”可谓是解救下天下的很多读书人,包括近几个月来才初步接触儒家经典理论的我,原来成为“圣人”都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知行合一”“心如明镜”即可以是圣人。

在学习方面,我一直认为自己属于资质平平,而现在的我认识到这种平庸最大的症结就在于自己的“心”沾染了太多“应试教育”的尘埃。

对比我的堂弟而言既是如此,他擅长打游戏、打麻将,同时高考以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顶尖的专业,当然天外有天,在他的宿舍有更加“硬核”的学习高手,大学期间很少去课堂,但是轻松成绩年级前几名。

在学习领域是不是有所谓的“天才”呢?身边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肯定是有的。

但是《刻意练习》这本书却告诉我们:

不存在什么天才,所有的天才无非也是依靠刻意练习达成的,只是每个天才的刻意练习的方式有差别。

但为什么同样是“一万小时”的应试教育学习生涯,大家的差距却会这么大呢?

一、天才富兰克林的学习故事

《刻意练习》这本书举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练习写作和练习国际象棋的两个例子。

富兰克林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天才,是政治家、物理学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根据富兰克林自己的说法,他在童年时代受过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能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

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没有人教他怎么练习。

他可以做些什么呢?

富兰克林首先从杂志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文章中各个句子的概述,然后根据这些概述重写这些文章,写完后用自己的文章与原文比对,找出其中自己版本不足的地方。

这么一番练习下来,富兰克林发现:导致自己和原作者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作者们那样丰富。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想出了另外一种升级的练习版本,他发现通过写诗的形式可以强迫自己使用大量平时生活中不会使用的词语。

于是新的练习就是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

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完成第二轮练习后,他开始了第三轮版本的练习,他又找到了《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为每个句子分别在纸条上写下提示线索,然后把这些纸条打乱,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然后对于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纠正自己,从这些错误中总结学习。

通过以上过程的刻意练习,富兰克林最终成为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

但对于富兰克林最痴迷的国际象棋,他下了30年国际象棋,往往下到早上6点,直到太阳升起,可谓是废寝忘食,但却终其一生只达到了中上等水平的棋艺。

对于一个这么天才的人物,在写作领域通过自己的自学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却同时在另一个领域并未取得太明显的成就,为什么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是这么解释的:

相比较起在写作领域对照标杆,不断模仿、找差距的学习方法,富兰克林没能将这种方法成功的应用到国际象棋之中,因为他很难接触到大师级的棋手。

那时,几乎所有的国际象棋大师都在欧洲,同时,没有哪些棋谱书籍收集了他们的棋局,因此,富兰克林没有东西可以研究。

倘若有办法研究大师的棋局,他很可能会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国际象棋大师。

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当时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二、“瀑布式”与“迭代式”

瀑布式开发可以说是最早的软件开发模型,由W.W.Royce在1970年最初提出,在瀑布模型中,开发被认为是按照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 集成,和维护顺序的进行。

这些环节按部就班,一个环节完成后流转到下一个职能的人员那里开展下一个环节,就像计划经济。

这个模式的优势很明显:各个环节严格定义、分工清晰,对于需求范围大、复杂的需求而言,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比如人类的航天登月计划、研制原子弹。

但这个模式的劣势同样明显,协作链条长、周期长,对于商业产品而言还面临着生产出来后市场不接受的巨大风险。

同时瀑布式开发模式需要有高明的管理者,合理的规划、严格的控制进度、质量,及时干预调整,不然整个过程就走偏了。


相关推荐